在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智能手机市场,内存大小成为一个厂商展示自身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更大的内存,往往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手机“性能更强”、“更耐用”的心理暗示,进而刺激消费。24GB 的存在,无疑能让顶配机型在参数上更具吸引力。02.AI 算力爆发,24GB 内存迎来新推手即将登场的骁龙 8 Elite 2 和 天玑 9500,赋予了大内存新的使命。SH资源社注意到,这两颗采用台积电 N3P 工艺的芯片,首次支持 SME 指令集,AI 算力较前代大幅提升,这意味着手机能承载更复杂的端侧 AI 任务。一直以来,大模型大多部署在云端服务器,用户通过网络连接才能使用。不过随着芯片技术的进步,现在用户可以在手机本地运行百亿级参数的 AI 模型,实现实时翻译、图像生成、智能助理等功能,而无需依赖网络连接。然而,这些端侧大模型虽然功能强大,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内存吞噬者”。如果手机同时运行着一个 AI 翻译模型、一个 AI 图像生成工具,再加上日常使用的社交应用和游戏,16GB 运存可能很快就会承受不了负载,导致系统操作卡顿甚至崩溃。24GB 内存的出现,则可以满足这些未来 AI 应用对内存的庞大需求。它能确保多个端侧大模型在手机本地流畅运行,并能与其他应用同时使用时不冲突,真正让 AI 的强大能力在手机上得以释放。更重要的是,一些头部厂商已经开始预判未来的趋势。他们认为,随着 AI Agent(智能体)、AR 眼镜互联等更高级 AI 功能的落地,未来中高端手机搭载 16GB 内存已经是标配。所以,“重启 24GB 计划”不仅是为了当前的营销方向,也是厂商们为下一代 AI 生态进行的提前布局和硬件预留。03.做好优化,才是硬道理虽然 24GB 内存的出现,在技术趋势上有着充分的理由,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一味地增加内存堆砌参数,并非最终目的;做好系统优化提升实际体验,才是硬道理。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大多数用户还是更倾向于选择 16GB+512GB 的组合,原因很简单 —— 性价比。由于闪存物料涨价,24GB 内存芯片价格随之上涨,这导致顶配机型的成本压力增大,利润空间面临挑战。对于厂商而言,如何在成本、技术领先和用户付费意愿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重要的是,单纯的内存增加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在厂商增加内存配置的同时,应用开发者也在放开手脚,开发占用内存更重的应用。因此,厂商需要借助 AI 算法,预测应用启动频率和使用时长,提前预留或释放内存空间,保持智能内存调度,让常用应用始终保持“唤醒即用”的状态。同时,厂商也可通过内存压缩技术、应用之间内存共享机制,在现有硬件基础上有效提升可用内存。当然,厂商还可根据用户使用场景优化内存调度策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24GB 内存的回潮,不仅是参数竞赛,它更为手机厂商提出了新思路。当手机厂商开始思考“用户需要怎样的大内存”,而非“怎样让用户接受大内存”时,用户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对了,别忘了今天还有《销售诋毁其他品牌?小米强调“严禁以任何形式诋毁竞品”》等文章,以及:
暂无评论内容